薯垄深耕传妙术 携亲筑梦守初心——兴业县卖酒镇卖酒村驻村第一书记周时艺先进典型事迹
走进兴业县卖酒镇卖酒村,问起木薯专家周书记,村民都会指向外表文静瘦弱,但行事利落干练的驻村第一书记周时艺,她在驻村工作的2年多时间里,以真心换民心,以党建聚合力,以产业促发展,在卖酒镇卖酒村这片土地上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乡村振兴之歌。
真情为民践初心,当好群众“贴心人”
她始终践行“脚下沾泥土,心中装百姓”的信念。2023年4月,她被组织派驻到兴业县卖酒镇卖酒村担任第一书记,面对组织的安排和乡村振兴重担在肩,她毅然接受,为了全身心投入工作,她做通了爱人的“思想工作”,带着一岁三个月的幼子和年近六旬的婆婆从南宁市来到兴业县,扎根兴业县卖酒镇卖酒村。她坚持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化解民忧。初至卖酒村,面对群众认定她只是来“打卡”的说法,她选择以实际行动给出答案,驻村伊始3个月,她遍访全村246户脱贫户,看到群众在耕作,她就卷起裤脚参与其中,看到群众闲谈,她就与群众围坐在一起分享生活,很快她的“民情记录本”就写满了赵某就业增收难、张某大病医治存在大额支出等问题。她非常关注留守老人和儿童问题,在一次暴雨中,她冒雨出门查看村里受灾情况,专程来到监测户梁某某老人家中,帮助这位行动不便的老人关好门窗,清理冲进房屋的雨水,避免该户成为受灾户;为解决卖酒村部分女童因家庭困境面临的成长和教育问题,她积极向后盾单位寻求帮助,成功帮助28位女童筹得助学金4.26万元,减轻了这些孩子家庭的经济负担,让孩子们安心生活、安心上学。她通过实际行动,很快把自己融入群众当中,群众都把她当成自己的亲人对待,亲切称她为“老周”。
党建引领强根基,激活乡村“新动能”
乡村要振兴,关键是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她来卖酒村之前,卖酒村是后进村。为提高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她以五基三化为抓手,逐项对照重点任务,推动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取得实效。在了解到卖酒村党组织阵地建设还不够完善的情况后,她积极联系后盾单位自治区农科院,通过多方协调资源,筹集到2万多元资金,对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升级改造,为党组织开展活动提供良好场所。她积极推进党建联建共建工作,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组织卖酒村党总支部先后4次向先进党支部取经学习。2024年9月,在她牵线搭桥之下,茅台镇杨柳湾社区党支部和卖酒镇卖酒村党总支部举行了党建工作交流及“党建联建共建”签约仪式,双方在人才培育引进、招商引资、企业文化、业务拓展等方面加强沟通合作,提供产业发展、品牌打造、产品销售等方面服务,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和优势互补。2024年12月,在双方党建联建共建合作下,由双方合作共建的卖酒馆顺利开业,为乡村发展注入“红色引擎”。
产业发展谋长远,铺就振兴“致富路”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她在走访调研中发现,群众存在就业增收难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她牵头召开党员代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借助后盾单位广西农业科学院的资源、技术和人才优势,引进种植适应性强、易管理、耐贫瘠、产量高、种植效益好、参与门槛低的食用木薯,通过发展食用木薯产业,提高耕地利用率,促进群众就业增收。如今,在卖酒镇各村耕地上出现了桂热10号、桂热13号、桂木薯11号等食用木薯“新面孔”,全镇550余户农户种植木薯,种植面积超3000亩,辐射周边乡镇5000多亩,实现亩均增收2000元。作为一名木薯研究人员,解决水田旱作木薯品质欠佳的难题,成为她重点攻克的方向,她邀请国家木薯体系专家和科技特派员等到村指导、培训30余次、200人次,她还成功向后盾单位申请5万元项目资金,开展栽培试验,培养了一批本土“木薯专家”,从2023年卖酒镇水田旱作木薯桂热10号因糯性不佳被客户退货,到2024年木薯供不应求并创下超200万元销售额的成绩单,背后离不开她的辛勤付出。她主动对接在本镇发展木薯产业的广西康逸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带动300多名群众就业,带动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带来1.25万元/年,实现产业兴旺、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双赢。
周时艺同志以村为家、以民为亲,用实干赢得民心,用创新推动发展,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驻村第一书记的担当与情怀,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领头雁”,2024年获评兴业县“兴党兴业 先锋先行”先进个人。在她的带领下,卖酒镇卖酒村正朝着“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目标阔步前行。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d7ah--Q96t2MA1tK63i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