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
孟开开:“杧”香之路,硕果盈途
广西农业科学院第三批青年拔尖人才系列报道之一
孟开开:“杧”香之路,硕果盈途
2020年8月,孟开开获得中山大学博士学位;2023年4月完成该校博士后科研工作并出站,同年6月作为高层次引进人才加入广西农业科学院隶属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下称“广西热作所”),担任广西热作所亚热带果蔬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2023年10月,作为广西高层次人才“一人一策、一事一议”的特殊引才机制代表的她接受媒体采访,相关报道随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刊发,不仅展现了其在本领域的科研贡献与创新成果,也充分体现了广西对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的有力落实和持续支持。
作物野生近缘种在提升栽培种抗逆性的育种潜力已被列为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2025年度十大前沿科学问题之一。中国杧果属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及东南地区。作为“热带水果之王”,栽培杧果营养与经济价值极高,但目前普遍存在品种同质化严重、抗逆性差等问题,亟需借助野生种质资源进行遗传改良。受原生地生境破坏影响,我国杧果属野生种群正面临严重威胁,缺乏系统性的保护与利用策略。
孟开开长期从事植物群体遗传、植物分类、植物基因组学等方面的研究。作为亚热带特色水果基因组学研究团队负责人,孟开开主要致力于杧果等亚热带特色水果种质资源的收集、系统鉴定与评价,以及植物群体遗传学,系统发育基因组学以及优异性状相关基因的功能挖掘等研究方向,并在短期内已取得多项突出成果。
自入职广西热作所以来,孟开开团队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芒果产业创新团队首席专家黄国弟二级研究员团队在杧果种质资源创新方面开展了深入合作。目前,团队已基于前期收集的部分杧果近缘种材料,完成了群体基因组测序与遗传解析工作,初步揭示了其遗传演化历史。该研究于2024年获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立项资助。
在中国杧果属野生种质资源收集方面,团队通过标本考证与野外调查,已成功搜集杧果属野生种群10余个。下一步计划对我国6个已有杧果野生种质资源记载的省份开展全面、系统的野外调查、采样及引种工作。项目成果将为中国杧果属种质资源的保护、保存与创新利用提供关键科学依据,对推进杧果遗传改良、实现种质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价值。该研究于202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
杧果是广西热作所在新发展建设期“四梁六柱”学科布局中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在院、所两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与推动下,研究团队积极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共同致力于杧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国内合作方面,团队依托热作所广西亚热带特色水果质量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与百色学院芒果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联合共建了“基因树工程”实验室。目前已完成桂七杧全基因组解析及600余份种质资源遗传演化解析工作。同时,在广西热作所与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签署的框架合作协议内,团队在杧果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方面也开展了深入合作,双方已合著《云南芒果种质资源DNA指纹图谱》专著一部。
在国际合作方面,团队与马来西亚英迪国际大学积极开展合作,围绕杧果野生种质资源的遗传解析展开深入研究,在合作中厘清了芒果属母系遗传演化历史,已发表SCI论文一篇。
孟开开目前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和市厅级项目等7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等项目10余项。她在科研论文方面成果显著,已发表SCI论文3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身份发表SCI论文12篇。此外,合著《中国二十一世纪的园林之母》《云南芒果种质资源DNA指纹图谱》等著作4部。
“初入职场时,我常常担心自己无法胜任工作。然而在这两年间,所领导与同事们给予了我巨大的支持和帮助,让我对杧果研究从最初的陌生,逐渐产生了深厚的热爱。在短暂摸索之后,我迅速确定了适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并深感荣幸能成为农科院大家庭中的一员。正是在这样良好的科研氛围和团队支持下,我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自我提升与蜕变。”孟开开说。
展望未来,孟开开及其团队将继续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围绕杧果等热带亚热带特色水果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系统性、前瞻性研究。依托“基因树工程”实验室等合作平台,团队将进一步深化杧果及其野生近缘种的遗传解析与基因功能挖掘,推动种质资源从收集鉴定向创新利用跨越,为我国杧果品种改良和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同时,强化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协同攻关,尤其在群体遗传演化机制、优异性状调控网络解析等前沿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力争在重大理论问题上取得突破,持续提升我国在热带作物基因组学研究中的国际影响力。
孟开开在开展杧果属野生种质资源调查
孟开开在实验室开展杧果倍性鉴定实验
院办公室 薛臣艺供稿/孟开开供图
一审一校:覃剑峰
二审二校:关妮纳
三审三校:陆炳强